童年绿植

时间: 2019-11-03    阅读: 1308 次    来源:
作者: 刘延强

近日偶见一张《光明日报》,在介绍当月新书时,谈到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潘富俊教授的一本书《草木缘情》,该书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介绍的趣味横生,于是就托人买了一本,看着看着就勾起了许多少年时代对一些植物的美好回忆。

 

小时候野菜是饥饿的象征,而现在却成了餐桌上的佳肴。麦田里的野菜首选就是荠菜,“谁谓荼苦,其甘如荠”,每次放学后我都从麦地里回去,边走边挖荠菜,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找到几个“面条菜”,到家后下到面条汤里,青绿喜人,嫩绿可口。当然也可以在早上做菜馍:将荠菜稍切,加油加盐,放在两个烙馍之间,边沿拍紧后放到鏊子上炕熟,焦香馋人。每次都是妈妈炕一盒,我们吃一盒,经常是做的赶不上吃的;古时称为“薇”的野豌豆也常常出现在麦田里,“采薇采薇,薇亦作止”,椭圆的叶芽,娇艳的紫花,甜甜的豆果,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;还有田埂边的白蒿,古时称之为“蘩”,在其未老时采摘,洗净和面摊饼,也是治饥的主食。

 

灰灰菜(藜)和车前草(芣苡)路边也不少,“采采芣苡,左右采之”,但味道欠佳,我们就很少吃了。当然麦田里也有不能吃的植物,比如莎萝秧,叶茎俱有小刺,缠绕在麦杆上,拔之扎人。还有燕麦,长的比小麦高,产量却是很低,是农人拔掉的对象。

 

村边有条蓝河,“蓝河春涨”是故乡十景之一,这里当然也是植物的主要积聚地。蒿子最多,也最茂盛,但气味不佳,牛羊都很少吃;低洼处有水芹和水葱,“思乐泮水,薄采其芹”,每根都是亭亭玉立,水嫩绿脆,包饺子青气袭人,味道鲜美。还有一种植物根在泥里,茎在水中,顶上一叶,末端圆宽,前端小尖,形似鸦嘴,我们称之叫老鸦嘴;河里有水藻,我们用带钩的长竿把他们捞起,在岸上挑拣,能吃的留下,不能吃的扔掉,偶尔还能拽出一条运气不好的小鱼;河边有大面积的红蓼,叶上有黑色的斑点,秋日开串串红花,《广群芳谱》上说其“身高丈余,节生如竹,秋间灿熳可爱”,其味辛辣,可做调味品,古时也做染料;河岸有成片的茅根,根白且长,汁多且甜,是我们儿时可口的甜料。

 

那时村里果树种类不多,但数量不少。记得村麦场旁边有两棵柿树,枝叶茂盛,树冠庞大,是我们儿时的乐园,我们常在上面做一种“摸树猴”的游戏:一个孩子闭眼坐在树干最低处,其他孩子各自躲在一个藏身的枝干,静静的忍笑看下面孩子的寻找,他闭眼摸索,我们像猴子一样在枝间跳跃,等候的刺激,抓住的兴奋,红柿绿叶笑脸妖娆;邻居家有几棵枣树,每到秋日看到红枣飘摇,我们都强忍口水,掷石铳枣:远远的瞄,用力的抛,飞快的拣,邻居一开门,囫囵吞枣,四散而逃;田间桃花夭夭,但很少见到桃子。家里有棵杏树,奶奶采摘后放了很久才舍得让我们吃掉。河南有桑园,桑椹染紫了嘴,桑叶遮住了脸。姥姥家有棵核桃树,妈妈说青核桃要轻轻的砸,如果汁液溅到脸上,就成了洗不掉的麻点。

 


庭院有梅豆架,七夕之夜孩子们忍着蚊虫的叮咬,想听牛郎织女的情话;父亲在门口种了几颗美人蕉,红的似火,黄的如画,寓意生活红火,富贵安康;母亲种的小桃红(凤仙花)是女孩子的最爱,因为看到美丽的花她们就看到自己红艳的甲,此花加明矾后捣碎染甲,鲜红透骨,经年乃消;记得姥爷家还有一颗紫藤,枝叶茂密,条蔓纠结,每到夏日,满树紫花,花序悬垂,清香满园。

 

还有,还有,还有许许多多的植物,我能想到她们的样子,却叫不出她们的名字。消失,消失,消失了那么多的植物,空白了孩子的眼睛,增添了我们的回忆。蓝河常年无水,青蒿掩埋了香草。果树越来越少,桃李需到山村寻找。唯有乡间小道的车前草,依旧长的不屈不挠。

 

0 我要投稿
散文投稿 - 诗歌投稿(微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)[ 投稿指南 ]
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,别人可从你的头像进入你的空间,让更多网友认识您!
查看所有评论
猜你喜欢

深度阅读

在线投稿
在线分享 返回顶部